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李秀梅
10月15日上午, “济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8场)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宁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
坚持抓项目育载体,文旅产业实力显著提升。十年来,济宁市文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总体实力大幅提升。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342.18亿元,增长到正常年份2019年的825.3亿元,年均增长13.4%。2021年,实现文旅产业增加值444.1亿元,同比增速15.6%,占GDP的比重8.75%。产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高标准承办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策划了全省首个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论坛,央视《晚间新闻》予以重点报道。微山湖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济宁市5A级景区达2家,并列全省第1位,培育了19家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99家A级景区、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6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打好文旅融合牌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经验入选国家发改委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产业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大手笔引进无锡灵山集团、方特华强集团、华侨城集团等国内领军文旅企业,建成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等先导性文旅项目,实施了鲁源小镇、华侨城十里画廊、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等牵动性文旅项目,济宁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曲阜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省文旅康养强县,邹城、泗水、汶上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尼山圣境、牛楼小镇分别入选全国、全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产业发展特色更加彰显。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培育了60余家国家、省级、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曲阜入选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三孔景区获评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孟府孟庙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济宁市研学旅游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全省研学旅游现场推进会在济宁市召开,推广了济宁市经验。
坚持建机制强设施,文艺创作水平显著提升。十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组织化程度,努力创精品、攀“高峰”。文艺创作机制不断健全。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艺术创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每年召开全市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制定年度创作计划,出台了《济宁市艺术创作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支持文艺创作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文艺创演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市杂技城等城市文化地标,投入运营济宁大剧院等5处新建专业剧场,声远舞台等设施设备焕然一新。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十年来,累计创作了20余部大型剧目,复排和改编了40余部大型剧目,70余件小型剧目获市级以上奖励,新创作了300余件曲艺、小品、歌舞等作品,其中,《圣水河的月亮》《岁月》等先后荣获文华奖、群星奖、金菊奖。《梦回三迁路》等26个项目被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数量居全省第1位。
坚持提硬件优供给,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围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济宁市文化生活群众满意度跃升至全省第4位。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升级。高标准建成了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市文化中心,运营以来累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700余场,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打造了16处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建成28家城市书房,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十年来,坚持线下线上相结合,累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20余万场、送戏下乡6.2万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0余万场、全民阅读活动5万余场,高标准打造济宁公共文化云平台,实现了文化供给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文化传承品牌更加响亮。制定全省首个《“儒学讲堂”建设与服务标准》,累计建成13处尼山书院、3016处达标“儒学讲堂”,《游读圣地—打造世界儒家文化研学高地的探索实践》等12个项目荣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打造了“百场戏曲进校园”、“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文化惠民工程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坚持抓保护促利用,遗产保护能力显著提升。坚定扛起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的重大责任,积极对接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做好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传承利用文章。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济宁市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保护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实施了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等重大项目,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入选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全省唯一的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目前,拥有“三孔”和大运河2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2012年的19处增加到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110处增加到260处;博物馆由11家增加到54家;登录可移动文物130多万件,列全国地级市第1位。非遗传承体系更加健全。全市有1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6个省级非遗项目、38名省级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三三制”模式入选2021年度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典型经验做法,到金乡听戏等7项做法入选年度全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全国唯一设在县市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邹城)展示基地获批设立,9家企业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企业,数量居全省第2位。
坚持广宣传深推介,对外文化影响显著提升。重大活动接连举办。高标准举办承办了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第十三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美丽中华 黄河之旅”线上推广山东分会场等一系列重大文旅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济宁篇章。宣传交流广泛开展。全国首家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和旅游研修基地成功落户,文旅部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活动中重点推介大运河济宁段,11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4个驻外旅游办事处实时推广。面向境外市场持续开展孔孟之乡图片展、汉画像石展等主题海外宣传月活动,上线50余家海内外媒体。营销推介丰富多彩。全国唯一一个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秘书处设在济宁市,在全省首个开通研学旅游高铁推广专列,在全国首推“背论语免费游三孔”“孔府过大年”等营销活动,荣获中国旅游营销创新大奖等多项大奖,在央视新闻联播前等时段投放济宁文旅宣传片,与今日头条、抖音、腾讯APP等媒体深度合作,济宁市在国内外的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先后被评为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十大最具人气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