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宁频道>内容详情

【大时代】济宁:一脉相承中华传统文化活水 “孔孟故里”谱写“两创”新篇

2022-08-11 16:09:1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这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位于山东济宁的孔子研究院,看到《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两本书后,对书籍的编者——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说的话。

在这次赴山东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

济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诞生了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和子思子五位儒家思想的重要人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在济宁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铺染了中国人精神价值的底色,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济宁有着独有的禀赋。

9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文化底蕴厚重、资源丰富优势,着力深耕文化“两创”大文章,让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

让传统文化既“登峰”又“落地”

出济宁曲阜市孔庙正南门,前行500米许,掩映在镂空花墙后的建筑群就是199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孔子研究院。

“从曲阜师范大学到孔子研究院,只有几公里路程,虽历经身份转换,但四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孔子儒学的研究工作。”自1981年杨朝明考上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这位梁山人就与孔子儒学研究结缘。《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两本书是杨朝明这些年的研究成果。

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杨朝明认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登峰’,又要‘落地’。”

“登峰”是指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孔子儒学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只有对历史流传下来的儒家典籍进行系统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孔子思想,弄清儒学文化。”杨朝明说。

“孔子思想与历代中国是我们正在着手研究的项目,厘清两者之间的联系,对于引导人们认识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孔子研究院研究员、首批泰山学者魏衍华是名“80后”,从事儒家文化理论研究也已近十年。

外国友人在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央广网发 济宁市网信办供图)

在济宁,从事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的不仅有孔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孟子研究院、曾子研究院等机构也都是儒学研究高地。以文化自知确立文化自信,发挥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济宁紧紧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条主线,提升了自己在世界儒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对于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落地”,济宁推进的“儒学讲堂”就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色。

走进曲阜市息陬镇北元疃村的一处农家小院,一场简朴热闹的婚礼正在举行。与以往婚礼不同的是,这回新郎新娘家不收现金“礼”,改收美好祝愿、贺卡等祝福“礼”,婚礼场面虽不大,但非常热闹。

北元疃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张桂军告诉记者,前些年,少则一百元,多则几百元,婚丧嫁娶“随份子”是村民们的一项负担。近年来,“儒学讲堂”走进北元疃村民生活中,什么是“孝”、什么是“礼”,一次次的讲座和讨论让大家开始反思。慢慢的,村里大操大办的“红白事”少了,“尚德精神”“孝和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

“儒学讲堂”把优秀传统文化送到老百姓家里,种到老百姓心里,人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向善向上的力量。据了解,济宁全市已累计打造“儒学讲堂”4051个,开展儒学宣讲5.2万余场、受益群众达168万人次。

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教学现场(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济宁,优秀传统文化还与现代干部政德教育有机融合,绽放出智慧“火花”。

孔府的衙署和内宅之间有一堵照壁墙,上面雕刻着一幅《戒贪图》,很多游客到此会上前驻足凝视。“这幅《戒贪图》中,貌似麒麟但生性贪婪的‘犭贪’兽,已经占有八仙宝物,还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最终落得葬身大海的下场,寓意贪念之害。”在曲阜“三孔”现场教学点,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教员如是讲解。

作为全国第一家以“政德”为主题的教育基地,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依托曲阜“三孔”、邹城“两孟”等传统文化资源,在2015年6月起开办干部政德教育培训,让学员在实景实情中领略儒家“修齐治平”的政德智慧。

“学院坚持‘挖透’和‘讲清’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不断丰富完善教育内容和形式,聚焦‘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用传统美德涵养提升干部为政之德。”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院长李敬学说。

截至目前,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已承接全国各级各类培训班次1600多期,培训领导干部9万余人,逐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干部教育品牌。

而杨朝明编著的《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两本书发行量目前也已达50多万册,并被译成16种文字,在12个国家发行,影响着更多的人。

挖掘文化源头活水 百姓畅享儒韵新风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也最能打动人心。围绕建设“文化济宁”“美德济宁”,济宁着力培育和善向上、友爱诚信、谦和尚礼的儒韵民风。

济宁幸福食堂解决“空巢老人”吃饭难问题 (央广网发 杨国庆 摄)

在济宁兖州区新兖镇武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幸福食堂”里,记者遇到73岁的武村村民蒋玉环正和20多位老姊妹一起吃晚饭。

“70岁以上老人就能来这儿吃饭,一天5块钱吃两顿饭,有荤有素,吃得很好,我们这些上年纪的老人都很高兴。”蒋玉环对现在的生活赞不绝口,“从前,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武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宁介绍说,老祖宗留下的“老理儿”不能忘,这几年村集体富裕了,出资建立“幸福食堂”,就是为了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走进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端信讲堂”,一场传统文化主题讲座正在进行。兖州区文化馆馆长李丹向附近群众讲授当地的人文历史和儒家传统文化:“作为兖州人,一定要知道‘兖’字的来历和讲究。兖,端也、信也……”

李鸿飞是济宁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区里把实践中心变成“新风堂”,“通过文化讲座、艺术培训等形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把社区居民聚集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让群众在参与中开启心智、向上向善”。

在济宁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民正在学习刺绣(央广网记者 刘博伦 摄)

如果说济宁遍地开花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打通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最后一公里”,那么“和为贵”调解室则将儒家文化的精髓内化融入到了社区治理中。

坐落在济宁西郊的鲁抗家园居民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前些年,小区住户和物业经常闹矛盾,邻居关系也有‘疙瘩’,一年少说也有百余起矛盾纠纷。”鲁抗家园小区党支部书记何国珩这样回忆小区过去的面貌。

依托社区成立“和为贵”调解室,何国珩把居民最闹心的暖气改造项目作为突破口,通过引入新的供暖公司,让居民、物业、供暖公司三方实现了“多赢”。此后,无论是家庭矛盾,还是邻里纠纷,大家都习惯到调解室“让何书记评评理”,慢慢地社区里过往积累下来的矛盾也一一得到化解。

“和为贵”调解室成为化解社区居民矛盾的“突破口”(央广网发 鲁抗家园小区党支部供图)

“《论语·学而篇》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和’不仅能以文化人、化解矛盾,也能聚起人们的精气神。”何国珩说。

将“和为贵”价值理念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创新,2021年济宁市“和为贵”调解室调解纠纷24595件,调解成功率达98.5%以上。“崇德守法”的社会风气和“以和为贵”的朴实民风在济宁蔚然成风。

“衣食住行浸润仁义礼智信的风范,柴米油盐融会温良恭俭让的情怀”。当前,越来越多的济宁市民按照圣人古训去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优秀传统文化已深深根植于这方热土,城市的新时代文明底色正变得越来越浓厚。

文旅融合,文化“软实力”成经济“硬支撑”

“原来‘见贤思齐’是这个意思!”8月6日,在孔子博物馆的序厅,从济南来济宁游学的10岁女孩苗苗还沉浸在刚播完的多媒体影像中。

孔子博物馆由“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担纲设计。2019年,在孔子博物馆开馆贺信中,吴良镛写道,孔子博物馆的规划建设不仅是“三孔”世界遗产的自然延伸,也是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孔子故事、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走进孔子博物馆的序厅,多媒体影像《大哉孔子》让一群原本叽叽喳喳的小游客安静了下来:在悠扬的古乐声中,巨大孔子像浮现在乳白色的特种亚克力“书墙”上;在灯光变化中,一句句富含儒学智慧的《论语》名言和典故,迎面而来。

历史文化与前沿科技融合,这是孔子博物馆通过现代手段为来访游客拉开的第一道时光序幕。“声、光、电、影”诸多手段,充分调动着游客的观感,让圣人先哲的形象和文化典籍变得可听、可见、可感、可悟。

游客在孔子博物馆前打卡合影留念(央广网发 孔子博物馆供图)

当前,在济宁众多的旅游景点中,以“孔府、孔庙、孔林”为代表的“老三孔”正焕发新生机,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为代表的“新三孔”则在绽放新魅力。一“老”一“新”,承前启后,依托的是历史文化积淀,促进的是传统文化传承。

再将目光放远,“百里洸府河风光带”水活流清,“老运河记忆修复工程”碧水灵动,孔孟、运河、微山湖等景区连点成线。在济宁,一个世界级旅游景区集群渐具规模。

在实干创新中书写文化“两创”答卷,在“深耕细作人文沃土”中创新突破,济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创产业和文化服务业也取得长足发展。

济宁曲阜林前社区紧邻孔林,附近的村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篆刻印章。“最初的时候,大家多是个体经营单打独斗,生意寡淡得很,有时几天都无人问津。”篆刻师孔令佳说。

近年来,印章篆刻这种富含传统文化“味道”的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印章篆刻+互联网”的创新型电商经营模式,让孔令佳和其他曲阜篆刻师一起搭上了发展的“快车”。当地最大的印章生产基地负责人、孔府印阁总经理刘鹏介绍,目前孔府印阁每天生产的印章数量在2.5万枚左右,并且全年订单源源不断。

“山东手造·济宁好礼”是济宁最新推出的活动。依托文旅融合、线上销售,微山县的虎头服饰、汶上县的工艺木雕、金乡县的传统盘扣、梁山县的“汉纺绣”……这些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工艺品,也成为电商平台上的一个个“爆品”。

如今的济宁,还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式(央广网发 杨国庆 摄)

作为海内外华人心向往之的儒学文化圣地,近年来,济宁着力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平台和对外传播高地,在世界文明交流交融的舞台上频频亮相,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贡献力量。

截至目前,济宁已连续举办或承办37届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8届世界儒学大会和7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成功承办了2020中国网络诚信大会、2021“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等重大文化活动。一系列全国乃至全球盛会,展现了济宁作为儒家文明发源地的魅力风采,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和灵魂,也蕴藏着城市发展的独特动能。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在建设文化“两创”高地的同时,济宁经济顺势突破,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济宁太白楼东路发展对比图。上图:2012年太白楼东路路口 下图:2022年太白楼东路路口已成为商业中心(央广网发 郭刚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宁文旅产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全市旅游社会总收入342.2亿元;2021年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632.5 亿元。同时,2021年济宁生产总值为5069.96亿元、同比增长8.5%,历史性突破5000亿元大关。

在不久前闭幕的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表示,济宁将强力推进全国一流文化名市建设,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加快推动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实现更大跨越,让“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品牌逐步享誉全国。

星光不负赶路人。济宁,这座被传统文化滋养几千年的城市,正散发出时代的新活力。

(来源:央广网)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谢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