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周正杰
6月30日, 济宁高新区建设30周年发展成果新闻发布会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30年来,济宁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命,坚持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民生优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8平方公里起步区,到如今的规划面积255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98个行政村,从26个企业入区到存量企业超过1.3万家,以全市2.3%的土地贡献超过10%的GDP。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发展赶超势头明显。30年来,济宁高新区始终紧紧抓住经济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趋势性、历史性突破。经过四次区划调整,地区经济实力不断赶超跨越,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经济质量持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截至2021年,全区规划面积达到255平方公里,是1992年的32倍;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1.9亿元,是1992年的483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3亿元,是1992年的330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7亿元,是1992年的274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02.34亿元,是1992年的336倍;进出口总额达到23.7亿美元,是1999年的185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93年的0.35:70.21:29.44调整为2021年的2.18:56.27:41.55。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综合排名显著增强,济宁高新区连续3年获全市综合考核一等奖,连续5年获全市开发区考核一类第1名,在全省160个开发区中排名第16,列全省国家级高新区前5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列67位,以4年进位40个位次的成绩挺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产业发展提质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立。30年来,济宁高新区用敏锐的眼光和辛勤的培育,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形成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从1平方公里南北两个园区,发展到今天的2.5万亩“1+4”产业集聚区、一区十二园错位发展新格局。打造了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现代化产业集群,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58%、79%、17.5%和57.9%,走出了一条主导产业突出、高新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之路。谋划建设了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中韩高端装备产业园、金科生命健康城、智能终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基地5大产业集聚区,签约落地日本小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启动建设济宁航空航天产业城,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涌现了山推股份、小松山推、重汽商用车、鲁抗医药、辰欣药业、海富电子、英特力等一批领军企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济宁高新区成为全国高端装备产业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工程机械本地配套化率达到70%,“四轮一带”占据国内工程机械主机市场配套的40%,均为全国最高。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231”产业集群的三分之一,连续两年被工信部评为五星级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被评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区域创新新高地加速崛起。30年来,济宁高新区始终围绕科技创新引项目、建平台、调结构、抓产业,成绩斐然。科技创新动力增强。从圣地智谷到济宁创新谷、麒麟岛双创基地,历经30年发展,济宁高新区已经形成完善的创新体系:依托济宁创新谷“1+N”辐射带动效应,打造了“231”创业创新联盟和县市区协同创新联盟,形成“一核引领、多点协同、七链融合”的创新体系。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实体运作的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以上科创平台208家,高新技术企业185家、占全市1/4,单位增加值能耗、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市前列,获评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在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泰丰高性能液压马达及减速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镐成永生打破1000吨以上专机定制热模锻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山推股份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电动推土机、国内首台5G远程遥控推土机,海富电子建成北方唯一一家高端电子光学盖板生产基地。)“双招双引”成效显著。在全市率先成立专业化招商发展集团、人才发展集团,21个国家和地区、15家世界500强投资高新区,创造了全市招商引资领域无数个第一。蓼河国际英才港列入市级战略,聚集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海内外合作院士12名、国家级重点人才23名,常驻外国专家300余人,孵育出全市3/4的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拥有产业技能人才3.5万人,成为全省三家人才改革试验区之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寻梦高新。
深化改革活力涌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30年来,济宁高新区致力于深化改革、结构重塑,工作动力活力实现质的提升。全区上下敢闯敢试、勇于探索,坚决破除各领域、深层次障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扎实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持续简化办事程序,机构数量压缩68%,建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为高新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提供了强大动力。实行“管委会+公司”改革,先后成立了控股、招商、人才、创新谷、产发五大集团,形成了“1+5”市场化运营机制,有效带动了各项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实施“流程再造”,重点事项办理全面进入“一天时代”,成为全市唯一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权力事项的区域,获得全国第二批外资登记权限。金融、保险、公证等机构日益完善,市场主体达到22445个,是1992年的99倍,对大项目、好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断增强。开放平台不断健全。建区之初就确立了全市改革开放“试验区”发展定位,获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县。济宁高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获省政府批复,中日韩国际项目合作实验区顺利推进,高新制造畅销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居省市前列。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生态科技新城魅力迸发。30年来,济宁高新区着眼百年发展大计,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东联、西优、南拓、北跨、中融”战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建设不断加速、城市品质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成为“大济宁、全域化”的战略支点和核心纽带,以新城崛起点亮了“一城繁华、满城希望”。出行更便捷。从火炬路一条主干道到“五纵五横”路网框架,推动城市框架由“洸府河时代”迈进“蓼河新时代”,全面对接“一机场两高铁”城际交通枢纽,环高架、崇文大道跨线桥全线贯通,济微高速、海川路北跨加快建设,高新大道打造城市道路新标杆,建成区断头路全部清零,桥梁连通城市微循环,道路通达425公里,“四好农村路”通村达户,立体互联、便捷通达的快速交通体系日渐完善。环境更宜居。实施“增花添彩”工程,绿化覆盖率达45.5%,“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点缀“溢彩高新”。实施生态水系治理工程,鸿雁湖、十里湖、蓼河公园、杨家河公园等免费开放,水系贯通增添城市灵动。教育更均衡。引入苏州伦华、山东“271”等知名教育机构,建设了孔子学校、海达行知、蓼河外国语等中小学校,中考综合成绩连续6年全市各县区第一名,成为鲁西南地区教育新高地。生活更幸福。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乡村振兴让群众的日子更甜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815元,是1995年的8.8倍。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十八连增”,全面落实临时救助、残疾人救助、儿童救助等政策,1257户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以人民医院东院区、蓼河医院为代表的医疗体系,成为全市民生高地。以龙贵商场、永旺购物为核心的金宇路商圈,占据主城区商业板块最高峰。红星爱琴海、奥特莱斯火爆开业,华润万象汇年内运营,蓼河新城核心商圈刷出新热度。高品质商业小区、公租房、国际人才社区满足各类人才需求。在日益完善的配套中,济宁高新区实现了由工业园区向生态科技新城的转变,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环境收获更多创业者、投资者和高端人才的青睐。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济宁高新区将持续聚力“三个高地”“九个高新”建设,聚力济宁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和创新谷两大核心战场,强化大招商、大项目、大平台三项战略支撑,抓好“严真细实快”作风保障,当标兵、作示范、争一流,朝着产业高端、创新活跃、开放协同、产城融合、治理高效的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阔步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另外,济宁高新区发展软环境保障局、济宁高新区经济发展局、科技创新局等作了工作汇报。发布人还就有关济宁高新区下一步发展回答了记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