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宁频道>内容详情

济宁:聚焦“五为”服务 打造“五堂”模式 助力乡村治理

2022-06-17 09:28:5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乡风文明是乡村灵魂,文化治理是善治之道。围绕“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群体、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等群众最现实关切,济宁市在农村地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五堂”模式,创新文化赋能社会治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乡风更文明、百姓更幸福。

蒲公英讲(夜)堂

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吃过晚饭,收拾妥当,王洪玮便来到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里,已经坐满了前来听理论宣讲的社区党员群众。

连日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兖州区基层党员干部中引起广泛热议。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蒲公英讲(夜)堂”组织党员干部聚在一起,牢牢把握“走在前、开新局”的定位要求,共同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精神,并结合会议精神和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讨论交流。王洪玮从文明素质、邻里关系给大家讲起来,以自己的身边故事娓娓道来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感受体会。台上讲得生动入心,台下党员群众边听边深刻领悟,还不时互动交流。

兖州区成立志愿服务总队,组建17支专业志愿服务中队,把民生、教育、卫生健康等全部整合到“蒲公英讲(夜)堂”中去,实行群众“点题”、实践中心“找人”、讲堂“答卷”,让“蒲公英讲(夜)堂”不仅开起来,而且办得好、有实效。

济宁市印发文件,全市复制推广“蒲公英讲(夜)堂”,开启“白+黑”宣讲模式,白天开“讲堂”,晚上开“夜堂”,利用群众空闲时间见缝插针开展宣讲。采取专题式、讲座式、小品、快板、三句半等多种形式作为经常性宣讲内容,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济宁全市共开展“蒲公英讲(夜)堂”1.5万余场、受益群众16万人次。

儒学讲堂

宣讲美德健康,滋润群众心田

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的村民们正吃晌午饭,村里的大喇叭传来村党支部书记庞兴俊的声音:“乡村儒学讲堂的志愿者李杜勇老师下午来村里讲课,请大家互相转告……”午饭过后,很多村民不约而同聚在乡村儒学讲堂前等待。

当日14时,小小的讲堂内座无虚席,挤满了村里的老幼妇孺。北东野村村民张延英是乡村儒学讲堂的常客,每周都来听课,成了她和不少乡亲们的习惯。“‘子路百里负米’等孝敬老人的故事、兄弟姐妹互相照顾、邻里团结的故事,专家讲得都在理,咱就得跟着学和做。”专家讲的故事,张延英牢记于心并身体力行,她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孝顺。“儿媳妇很孝顺,前段时间俺病了不能动,她和我同床照顾了两个多月。”聊起张延英,婆婆李士英满口都是夸赞。

济宁市村村打造文明实践“儒学讲堂”,组建“十村一人”的儒学宣讲队伍,每月开展传统文化宣讲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儒学经典,让优秀传统文化滋润群众心田。依托“儒学讲堂”激活农家书屋,设置“国学图书角”,“孔子书房”“端信书屋”等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农家书屋遍布孔孟大地,方便农民群众开展国学经典学习。

目前,济宁全市累计打造“儒学讲堂”4051个,开展儒学宣讲5.2万余场、受益群众168万人次。“儒学讲堂”不仅把优秀传统文化送到老百姓家里,种到老百姓心里,更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幸福食堂

一日三餐,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走进曲阜杏坛新村幸福食堂,宽敞明亮的厨房、干净整洁的操作间、摆放整齐的一排排桌椅,让人倍感舒心。志愿者在厨房里忙着清洗、切菜、炸鸡腿……阵阵饭菜香扑鼻而来。

“一方面方便老人吃饭,更重要的是能和老人们拉拉家常,及时了解老人们的情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曲阜杏坛新村妇女主任孔凡华将刚出锅的饭菜一一盛到餐盘里,她一边忙一边说。

“这里的饭菜可好了!每天吃的都不一样,有肉、还有青菜。”89岁的朱本英老人高兴地说,“饭菜软乎,照顾我们老年人的牙口,还能和老邻居一起说说话,心里舒坦,我们跟着党和政府享福了。”吃着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老人脸上流露出满满的幸福。

济宁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幸福食堂”,提供每日三餐助餐、配餐等服务,个人每天仅缴纳5元钱,同时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邻里互助、“幸福餐盒送到家”让行动困难老人准时吃上热乎饭,“尝尝大厨的菜”让老人吃上“星级饭店”的美味佳肴,“餐前听新闻”“餐后话家常”为老人送上文化大餐。

目前,济宁市开设“幸福食堂”231处,惠及农村老年人6283名。随着“幸福食堂”功能进一步延伸,更多的文艺演出、政策宣讲、公益活动也走进村庄,不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更让党的好政策走进基层百姓中。“幸福食堂”暖胃更暖心,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雏鹰课堂

守护留守儿童,相伴健康成长

济宁市任城区唐口街道后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传出《童年》的轻唱声,20余名孩子围坐在志愿者周围,伴着吉他的弹奏愉悦歌唱。唱完歌,志愿者又带着孩子们玩“正事反做”等游戏,实践站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后王村的“雏鹰课堂”,10岁的小朋友王浩(化名)说,父母都是残疾人,平时不能照顾他学习,周一到周五下午放学后他就到“雏鹰课堂”学习,村医王祎晨是“雏鹰课堂”的志愿者,几乎天天来辅导他做作业,周六时志愿者还带着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唱歌。王浩高兴地说:“在这里有学习的氛围,比较安静,还有老师给辅导,我非常愿意来这里。”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假期“看护难”问题,济宁市公开招募在校大学生和公办学校教师,组建“雏鹰课堂”志愿服务队155支,招募志愿者3470余人,为470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寒暑假看护及课业辅导服务。制定防溺水安全教育、红色教育、作业辅导等“规定”课程,设置兴趣培养、手工制作、心理咨询等“自选”课程,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心和服务。

济宁市还依托“雏鹰课堂”,延伸开展“牵手关爱 情暖童心”“爱心助读”“温暖小屋”等系列关爱活动,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常态化开展困境家庭儿童关爱行动,守护陪伴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结婚礼堂

喜事新办简办,移风易俗新气象

梁山县水泊街道前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婚礼堂”里洋溢着浓浓的爱意。“一个拥抱一束花 我的婆婆就是妈”主题活动在“结婚礼堂”上演,活动主角是30余对婆媳。

“平时哪好意思,正好借着活动说出一直想说又说不出口的感谢”“儿媳妇嫁到家里这么多年,一直很孝顺我们,她也是一名母亲,我也送她一束花”“妈,谢谢您,我知道我有时候一些事做得不对,感谢您一直这么包容我”……婆媳代表纷纷表达彼此的爱意和亲情。

破解婚礼中人情攀比、奢侈浪费等不良习俗,梁山县在水泊街道前集村改造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婚礼堂”,免费为新人提供结婚场地、一条龙婚礼服务等,引导新人举行庄重简约、富有仪式感和喜庆感的新时代婚礼。同时,探索将“结婚礼堂”打造成移风易俗、弘扬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沿阵地,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宣讲、文艺节目表演、家风故事分享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弘扬孝老爱老传统文化,倡导移风易俗。

目前,济宁市依托实践站会议室、文化礼堂等场所,建设“结婚礼堂”153处,设置婚俗文化墙、孝贤文化长廊,配齐桌椅板凳、红灯笼、红地毯等设施。突出婚礼仪式感,婚礼流程融入送家风家训、敬茶改口、夫妻宣誓等环节,推行“一贺、一课、三免费”模式,即镇街书记婚礼致贺词,村居党组织书记主讲“新人第一课”,实行场地免费、司仪免费、服务免费“三免费”,让新人既“长了面子”又“省了银子”,倡树了喜事新办简办新风尚,展现了乡风文明新气象。

(来源:济宁新时代文明实践)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谢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