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徐景春
6月7日上午,在曲阜孔庙的万仞宫墙之下,由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今日头条、抖音作为支持平台的“游读济宁——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百人创作行动”正式启程。鲁网记者随中央、山东省以及济宁市的本地主流媒体代表,和来自抖音平台的优质头部创作者们一起从这里出发,寻迹“孔孟之乡”和“运河之都”的文化符号,探访文化济宁的千年文脉。6月8日下午,百人创作行动采访团一行走进汶上南旺大运河分水枢纽遗址公园,于参观和体验中,了解到古人水利项目的卓尔不凡,以及不朽的科技智慧。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而南旺枢纽是大运河全线位置最高的段落,平均海拔39米,由地势最高点南旺分水口分别向南北倾斜,与会通河南北两端高差达30余米,地势高而水源不足是此段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南旺分水枢纽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为千里运河南北分水之咽喉,有‘江北都江堰’称。”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了解,汶上县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位于南旺镇政府驻地,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余平方米,包括序厅、古代运河展厅、3D影视展厅、南旺枢纽展厅、河工技术展厅和运河管理展厅六个展厅。以展示南旺枢纽科技成就为主题,全方位展现水工技术成就和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
南旺枢纽是为了解决大运河跨越水脊难题而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水运枢纽,是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价值的节点之一。它以漕运为中心,围绕“引、蓄、分、排”四大重要环节,因势造物,相继兴建了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设柜蓄水、建湖泄涨、防河保运及建闸节流等一系列结构缜密的工程,成功地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难题。使汶水北流以济漳、卫,南下以济黄、淮,从而有效保证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
元代开凿京杭运河,南旺作为大运河的“水脊”,成了运河畅通的难题。明朝初期,工部尚书宋礼和汶上民间水利家白英经过勘察,在戴村筑坝建分水工程,使汶水西行,从南旺入运河,七分向北流,进入漳、卫;三分向南流,进入黄、淮。此后建龙王庙于分水处,故称为“分水龙王庙”。地处京杭运河中段,在运河史上分水龙王庙占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因而在运河畅通之时,凡过往商贾游船,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无不在此停棹游览,就连康熙乾隆皇帝也曾多次在此留住。
南旺水脊段运河水量北少南丰,为达到引汶入运于南旺分水补源的目的,宋礼、白英在小汶河入运口对岸砌石堤,并建造一鱼嘴形的石拔(分水尖),这样不仅能防止洪水冲刷,而且可调节南北分水量。因此,民间流传着“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说法。龙王庙是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前有庙门围墙起于石砌而成的高台之上,门外分列四对面目狰狞的石雕水兽。居高临下紧连宽4米,长220米的石砌河岸。12根供船只停泊挽缆的巨型石柱,如同卫仕一般屹立于河岸上。
据了解,南旺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汶上城西南三十八里南旺镇的汶水入运处,处于京杭大运河畔著名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中心位置,这里碧水清波、湖光山色、景色迤逦,是汶上的风景胜地。建筑群包括龙王庙大殿、戏楼、禹王庙、水明楼、宋(礼)尚书祠、白(英)大王祠、关帝庙、观音阁、莫公祠(嘉庆年间运河司马莫孟龄祠)、文公祠、蚂蚱庙以及和尚禅室等建筑共十余院落。另有工部分司运河衙门。建筑群布局协调院落错综迂回,路转处柳暗花明,修竹翠绿。庙宇内碑碣林立气势巍峨,匠心独具得的建筑使人感到雄伟壮观,又觉古朴幽雅。
2008年3月至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局的部署和组织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对汶上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及龙王庙古建筑群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发掘。本次发掘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主要对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中的石驳岸和运河河道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同时对该分水枢纽工程的附属建筑——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基址进行了详细的清理,也对该分水枢纽工程的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等水柜、闸坝设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
考虑到恢复分水口周边部分运河故道、石剥岸、分水嘴、码头等,逐步实现上游从戴村坝引水、疏浚小汶河、重建马踏湖水柜,修复部分斗闸等水工设施。通过考古遗址公园,展示运河分水工程,再现分水枢纽工程昔日辉煌。结合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大遗址实际,南旺枢纽博物馆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领略大运河科技风采,感悟大运河文化内涵。大运河南旺枢纽,作为千里运河南北分水之咽喉,以其高超的科技智慧,解决了地势通航不易的大解题,铸就了一座堪比“江北都江堰”之美誉的伟大工程,尽管时移世易,沧桑之变,大运河南旺枢纽仅余遗迹,但依然向世人昭示着古人的无穷智慧和非凡的科技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