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乡土知来处。
从启蒙到改良,中国近一百年的历史中,乡,村建设是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曾经,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了一些诸如经济、人口分布失衡等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政策逐年推进,乡村的价值开始经历修复与重建,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成长为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样貌的新地标。
相较于城市生活带来忐忑感,乡村生活则逐渐带来自豪感、归属感,以及更多关于空气、食物、景致、简单人际关系的美好体验。
“出名趁早”还是“顺势而为”,对于乡村来说已经不单单是发展步调快慢的问题,想要争取更有利的发展,除了正确的战略部署,还需要在全力向前奔跑的同时,始终牢记出发点和发展立足点是什么:在与时俱进中,拉近人与生活的距离。
这种从内而外油然而生的生命张力,让乡村触摸到逆龄生长的密码。
最柔韧的力量,带来最深远的改变,一切都恰到好处。
古村“潮”变
来到济宁邹城上九山古村的那一刻,故事就开始了。
绿槐高柳咽新蝉。身着汉服,手摇折扇,从天南海北赶来的年轻人,架起高高低低的脚架,端着长长短短的镜头:千年古村的石头墙、戏台、农家锅灶,笸箩里晾晒的绿野菜和红辣椒,婚俗房、酒坛子、路边摊售卖的现磨芝麻盐,飞上树杈准备一夜安眠的散养跑山鸡……从按下power键开始,时空中的所有事物都拿到了新的身份和剧本。
短视频平台上,乡村的能见度越来越高,古村坐享“丰富”与“静谧”,稳稳当当站上“潮”变的风口,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上九山村始建于北宋初年,拥有1100年历史。村庄坐落在两山之间,占地200亩,有明清建筑风格废弃闲置院落300余套,秦皇古道、萧进士院、老学堂、老廊桥等一批文化古迹历经风霜,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迸发出巨大的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从深藏不露,到开门迎客,“石头村”引入社会资本,对古村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一部分宅院还原了本来面貌,一批工艺作坊恢复了曾经的生活场景,一系列乡村旅游品牌应运而生……按照“北部古村民居区、南部高端休闲区、东部农耕体验区、西部山体观光区”古村规划布局建成后,这里将形成省内最大的传统民居聚集区、农耕体验区、鲁南唯一的地热温泉度假区,成为省内知名的古村旅游、休闲度假首选地。
在古村资源优势与创新发展思路的双重利好下,2021年顺利实现产值9000余万元,古村犹如开启了一个锦上添花的“盲盒”,发展势头一发不可收拾。
融合当下和传统,让文化在乡土中真正扎根生长,在过去留存的记忆上,重建一个未来,这可能就是当下文化传承对于乡村建设的要义之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泗水龙湾湖西岸有一处村庄,毗邻尼山圣境,名曰东仲都村。近看草木葱茏,莺鸣燕和,远望山峦起伏,湖面如镜。石头屋子、红砖瓦房分布有致,这些“传统空间”里,承载的是一个个现代的文旅项目业态:木工坊、陶艺坊、书房、农特小院、砭石小院、蚕桑小院、民宿、咖啡馆、“土灶台”餐厅……它们共同构成了“阅湖尚儒研学游文创基地”。
基地“掌柜的”名叫田彬,土生土长的泗水人,老家距离东仲都村不到五公里,用他的话说:溜达着不用1个小时就走到了。
都说“搞艺术的人心坎里都有一个院子”。从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他在省内做过建筑工程、室内装修设计,折腾到45岁,他竟然生出了回归家乡的念头。“我在想,能不能在山村里打造一方文化空间与场域,专门搞文创。”田彬打扮休闲,举止言谈中很有些“艺术范儿”:“这事除了当地政府,身边人一个支持我的都没有。有的说我不正干,有点嫌我折腾,说好听点儿是农村资源太薄,不足以支撑我的理想;说直白点儿就是我在胡闹,想把辛苦挣来的钱打水漂。”
当地圣水峪镇党委政府理顺了田彬一片乡愁中所有逻辑的“落脚点”。
2018年9月,济宁市在泗水县龙湾湖畔周边村庄开始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示范片区依山傍水,具备三个“4.7”的优势:距离高速、高铁、尼山圣境项目均为4.7公里,可以往这里导流研学朝圣的游客。
规划已定。田彬在东仲都村空闲废弃的宅基地上进行项目投资;政府负责货币补偿或者安置流转宅基地的农户,以及配套建设,共同打造“阅湖尚儒研学游文创基地”。
从骨感的农村原有肌理中看到未来无限丰满的前景,田彬拉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龙湾湖示范区获批创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修路、绿化、治污等一系列政府投资项目持续向此地集中,泥土村路成了“樱花大道”,5G基站伫立在村头,完全覆盖整个基地的信号为基地“网红直播”和电子商务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
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100多名业态合伙人被吸纳进来,一座“阅湖尚儒研学游文创基地”在龙湾湖畔拔地而起,其中一个咖啡馆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28个二级合伙人招募。
创办企业合伙、集体组团合伙、知识技术入股合伙,33个合作项目顺利落地,带动当地930名群众就业,“泗郎回乡”一步一步变现乡土情怀,古老的东仲都村完成了从资源枯竭村到绿色乡愁地的升级蜕变,“乡村振兴合伙人”的模式在推行落地过程中,逐级破解了济宁“乡村引才”的难题。
老乡民与新乡民的发展思路并行不悖:古村“潮”变的历程中,优化人居环境,既关乎生存,也关乎生活。
生活在这里的人,最重要
对村民来说,要让生活之梦照进现实,需要一份对故土难舍的情感,更要挖掘出潜藏在乡野每个角落里的魅力。
手执画笔的“艺术家”,在大周末跑去修路,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建立起乡村之于自己的归属感;落叶归根的“企业家”,因乡间萝卜山菜的相互馈赠,找回生活中久违的淳朴感动;隐居山林的“教育家”,站上文明实践大讲堂,与台下的黄发垂髫共同领悟分享知识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让有能力的人选择自己的生活,自发去改变乡村的环境,就是有志之士为拉近乡村与城市的距离,做出的不懈努力。
生活在这里的人,最重要。
在济宁,从来不缺文化资源,更不乏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全市建成430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蒲公英夜堂1.5万余场、打造儒学讲堂4051个、创建幸福食堂216处、组建雏鹰课堂志愿服务队155支、建设结婚礼堂153处。
让老人“尝尝大厨的菜”,让3470名在校大学生和公办学校教师为470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寒暑假看护和课业辅导服务,让168万人次从5.2万余场儒学讲堂中真正受益……
在乡村,山峦峰岳都有力量,一草一木都有魅力。这种善意的力量,或是文化的力量,亦或是情感的力量,为辛苦耕作的人披上了一层坚实的“铠甲”,为他们的追梦道路点亮一盏盏耀眼的明灯。
马兆文是“向阳花”家庭农场主,也是山东省“最美乡村女致富带头人”,她通过流转土地460亩发展粮食生产和休闲农业,吸纳会员200余人,经过探索实践,农场亩均收益高出一般农户10%,人均收入与当地农民相比高出30%以上。“一花向阳”,“百花齐放”,家庭农场联合起来抱团发展,联盟发挥出规模优势,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随之提升。
兖州管口新村以支部引领创办公司,通过多方合作盘活市场运作机制,土地流转后提前一年支付村民保底分红,经营获利后再支付二次分红,公司收益60%用于村级公共事务开支,20%用于流转土地农民二次分红,10%用于贫困户帮扶等公益事业,10%作为党员群众创业带富扶助基金。“一引四联双收益”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邹城以30多年草莓种植历史为抓手,“企业融资投资+新型经营主体组织+现代农业园区+农户按揭经营”,引导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与农户多方参与,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草莓产业集群授信1亿元,单户担保金额10万元-300万元。按照30%首付按揭经营,一个投资19万元的960平方米高标准大棚,预计实现年纯收入约8万元,农户一年就能挣回近一半的成本。
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益海嘉里,立足济宁周边优良小麦产区,以“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运营模式,辐射带动优质小麦种植6万余亩,发展订单农业、实行溢价收购,确保了小麦收获后的订单回购和精深加工,成为济宁全市728家发挥带动作用的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
再没有什么比增收致富更令人振奋,生活在生机勃勃的乡村中,“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在新老村民眼中已经变成一个没有什么意思的宏大叙事,超越城乡议题后,如何将极其平常的每一天都过的有滋有味,才是乡村对生存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提出的最重要的人生课题。
“圣豆5号”亩产320.5公斤,刷新黄淮区域大豆单产实打测产记录;全县注册大豆商标27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大豆新品种40余个;全县大豆种质资源达到2万余份,自主知识产权品种104个,独家生产品种88个,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67个;与68家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引进种子高层次人才80余名……嘉祥是国家首批区域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也是国家级制种大县,手握种业“芯片”,这里的乡村农业变得很酷,犹如镜头里那些将“精致生活”吸烟刻肺的时尚弄潮儿,这种“酷农业”让人一眼上头,两眼入心,与乡村自带的“软力量”一起,让每一寸土地都可以被感知、被看见、被分析,汇聚成一个缤纷华丽的田园梦想。
“我们要勇于攻坚克难,以更大力度突破乡村振兴关键问题。”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言辞掷地有声,“济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乡村振兴全域推进,‘五大振兴’协同发力,让全体农民群众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我们共同努力,让农业更加高质高效、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如今的济宁,在走出国门的同时,向脚下的泥土深深扎入发展的根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乡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乡村产业发展动能更足,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层组织更加巩固,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其实,乡村是可以“逆龄生长”的。
“吹糠见米”之后,村庄的肌体与精神都茁壮起来。今天翻开了一本书,就能在未来越过一片岭。书中字句记载着振兴富裕的良方妙计,岭后是冉冉升起的最“美”乡村:孔孟之乡,丰饶富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