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济宁频道>内容详情

推进落实创新抓“三农”,济宁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

2022-05-28 16:11:4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一项没有尽头的努力之旅,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的更美好。

正因为如此,如何推进乡村振兴考验着各地智慧。

今年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第五个年头,牢记嘱托,运河之都济宁,以推进落实创新努力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上寻求突破,实了“里子”、美了“面子”、蓄足“后劲”,让农业更有奔头、乡村更加宜居、农民更加富足,谱写“三农”工作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我们聚焦聚力推动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从破解‘乡村引才’‘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粮食稳产增产’‘种子芯片’‘乡村善治’难题6个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巩固基础、发挥优势、创造条件、增添动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表示,济宁乡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乡村产业发展动能更足,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层组织更加巩固,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充实乡村发展的“里子”

农业也能“按揭”?估计很多人误以为是什么新鲜词或新政策,但对济宁当地不少农户而言早已不新鲜。

有“孔孟桑梓之邦”的济宁邹城,通过“政府引导、国企投资、金融赋能、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形式,推动“按揭农业”稳步发展。按照培育新建一批、提升扩展一批、完善配套一批的总体思路,高标准谋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推进,全力打造“按揭农业(畜牧业)”邹城样板。

以聚焦的草莓产业为例,通过明确“按揭农业”前进方向、夯实“按揭农业”发展基础、完善“按揭农业”利益链条、推动“按揭农业”高效发展等措施,目前邹城草莓生态观光园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连续10年举办草莓文化节,打造5处农家乐,全力激活乡村旅游新业态。2022年,按揭草莓示范园预计年产1000吨,带动群众年均增收3000万元。

“按揭农业”已经成为邹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只是过往由于受到技术、市场、机械化普及率等原因影响,产业难以壮大。

要想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各地深入推进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构建好符合乡村振兴目标的产业发展模式。

显然,以邹城为代表的济宁“按揭农业”不仅造福当地民众,也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产业兴旺提供了经验。

为加快发展设施种养业,从2020年积极探索按揭农业发展模式以来,济宁全市共落地按揭种养项目54个、总投资57亿元,其中今年济宁各县市区新申报按揭项目28个(包括按揭种植业19个、按揭畜牧业9个)、总投资金额20.83亿元,将在扮演济宁农业产业的兴旺、富裕中充当重要角色。

充实自己的“里子”,济宁绝不止打通产业要素这一环节工作。

近年来,种子问题成为农业发展面前的“拦路虎”,不仅困扰农户“良种何处寻”,还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种子是关键。

有鉴于此,济宁创新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破解“种子芯片”难题。为此,去年,济宁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持续支持种子龙头企业、县域种业集群发展壮大。

通过前期不断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的向种业倾斜,如今这项工作结出硕果,济宁涌现出圣丰、祥丰、华亚、诚丰等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种子企业,目前共建设小麦、大豆、玉米、稻米等商业化良种繁育基地87.8万亩,拥有嘉祥豆种、兖州麦种、汶上豆种3个全国制种大县,嘉祥豆种入选国家沿黄大豆产业集群,实现种业集群发展,趟出了“育、繁、推”的种业振兴新路子。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径,破解“地怎么种”难题……得益于不断充实“里子”,在“三农”领域的持续耕耘,2021年济宁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116.2亿元、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长9.1%、增速居全省第3位;2021年农村居民收入20747元、突破2万元,增长11.2%、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3.7个百分点。

济宁在农业领域的实力也“水涨船高”——计划集中各类政策建设1个千亿级、3个百亿级、5个50亿级特色农业全产业链集群,目前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728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超过600家、示范家庭农场28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71家,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提升乡村振兴“面子”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里子”事关农民富裕、产业兴旺,“面子”则聚焦美丽乡村、乡风文明建设等领域建设,事关文化振兴、生态振兴。

今年5月1日,《济宁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正式实施,为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地方立法,济宁在省内首开先河,此举为人居环境提升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在规章制度出台前是济宁行动。

近年来,济宁任城区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以打造“任城乡韵、运河乡愁”为主线,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实行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模式,采用多种激励办法,招募并吸引志愿者参与,将人居环境整治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

通过融入信用管理,人居环境由“突击战”变为“长效抓”;丰富信用+活动,广大群众由“旁观者”变为“主力军”;善用信用激励,村民观念由“顾小家”变为“为大家”;号召志愿服务,村级事务由“少数担”变为“众人扛”等措施,任城区全区344个村庄全部创建成为人居环境治理达标村,45%的村庄创建成为人居环境治理示范村,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

任城区是一个代表案例,却不是孤例。济宁以基础设施为先,大力实施农厕改造、清洁取暖、污水处理等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仅在过去一年即建设“四好”农村路854公里,完成93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558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邹城荣获“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市”,曲阜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济宁改厕经验在全省会议推广……

与美丽乡村相配套的是,济宁努力做好乡风文明建设,生态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氛围滋养,离开文化,美丽乡村也没有“持久力”。

济宁充分发挥本地文化资源独特优势,通过以“八个融入”为总抓手,建立以文化人新机制;擦亮 “五堂”品牌,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创新“和为贵”调解机制,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等措施创新优秀文化赋能社会治理,破解“乡村善治”难题。

以传承孝老爱老文化为例,济宁针对农村老人吃饭难、做饭难的问题,在全域创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食堂。

中午11点20分,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幸福食堂”里逐渐热闹起来,住在附近的老人纷纷从家中赶来吃午饭,街道志愿者们将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桌,老人们坐在桌旁有说有笑、边吃边聊,热乎乎的饭菜下肚,老人们幸福感满满。

“以前在家买菜做顿饭要老半天,我这腿脚真是受不了,腰腿疼的时候起来摸一块馒头,就着咸菜稀汤就对付一顿。现在好了,顿顿都能吃上可口实惠的饭菜,还有志愿者在旁边贴心服务,这食堂真是办到我们心坎里了。”年过八旬的朱大爷对“幸福食堂”赞不绝口。

这样的“幸福食堂”在济宁还有200余个,这个数字还在提升,“每天每人交5元钱”满足农村老年人“一日三餐”,积极倡导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幸福餐盒送到家”活动让行动困难老人准时吃上热乎乎饭菜、“尝尝大厨的菜”活动让老人吃上“星级饭店”的美味佳肴、“幸福食堂里讲党史”“餐前听新闻”“餐后话家常”为老人送上文化大餐。

此外,济宁还尝试推进落实创新,积极发挥乡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

这些努力与成绩,并没有让济宁在乡村振兴领域有丝毫的“松懈”。

今年,济宁提出以务实之效狠抓“三农”发展,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上求突破,不仅再次“一张蓝图绘到底”,还给乡村建设稳底板、提标准提了具体指标,为今年乡村工作如何走指明了方向。

蓄足乡村振兴“后劲”

无论是实践得知,还是问计于民,乡村振兴不是一时之功,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更不能“临时抱佛脚”,需要一锤子一锤子地敲到位。

今年4月,山东省2021年度各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结果公布,济宁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获评守牢发展和安全底线单项奖励。

为什么是济宁?自然离不开前期济宁在相关领域的努力。

乡村治理正是济宁亮点之一,例如《曲阜实施党建+引航工程 构建六位一体乡村治理格局》就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说一千道一万,乡村治理也好,乡村振兴也罢,关键靠人。

近年来,济宁在省内领风气之先,创新“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破解“乡村引才”难题,以创办企业的方式、集体组团的方式、知识技术入股的方式等合伙,引导各方人才参与乡村振兴。

返乡创业的泗水县等闲谷艺术粮仓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彬,正是这种制度的见证者、受益者。泗水县龙湾湖畔过去曾是一片传统的小山村,2018年9月,济宁市在泗水县龙湾湖畔周边村庄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田彬等四名创始人看到机遇、返乡成立公司,投资建成基地中19个业态空间,吸引在相应业态里有丰富创业经验、热爱乡村的“合伙人”来此运营,共同做大“蛋糕”。

人才的加入,使乡村振兴加快了脚步,但乡村振兴还需要资金的支持。为服务好合伙人干事创业,济宁在泗水县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设立创业信用贷款示范基地,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合伙人,不需要担保、抵押,凭借信用,就可以申请政府贴息的创业贷款。

2020年8月11日,田彬领到了30万元的创业贷款,这笔贷款的发放,为当地合伙人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推动了乡村振兴与合伙人事业的共赢。

在田彬等合伙人的带领下,小山村脱下贫困落后外衣,走在乡村振兴新业态文旅项目前沿。

这项合作模式仍在推广中,截止目前,济宁市已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25家、招募合伙人253名,落地项目215个、吸纳就业2.1万人,有效带动农民增收1.6亿元,济宁也因此走出了一条乡村人才振兴新路径。

如今,在济宁,乡村发展不仅有了“合伙人”,还有组织关键时候顶上。

济宁市兖州区漕河镇管口新村过去曾因地薄低产,被人叫做“门家洼”,是经济“空壳村”。

从2017年开始,管口新村党组织担负起创业发展、振兴村庄的使命和责任,他们从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土地流转、盘活集体资产入手,创新发展理念,做活土地文章,走出了一条具有兖州特色的平原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短短5年时间,在管口新村党组织带领下,村集体收入由零资产、且有债务的情况下,转变为公司年纯盈利200余万元,带动村民增收500万元以上,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在管口村的带动下,周边村纷纷行动,主动推广复制“管口模式”,支部引领成立合作社,有6个村纳入兖州西北平原带特色种植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2021年加入合作的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

正是看到了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去年,济宁借助换届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济宁接续开展村书记乡村振兴赋能培训,细分为“优秀示范、初次当选、连选连任、80/90后村书记及兵支书、女支书”等类型开展培训,提升乡村振兴领导能力和水平,这为济宁乡村振兴积攒了“后劲”。

随着济宁构建形成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健全完善农村体制机制、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势必会进一步激发济宁乡村活力,让乡村振兴“后劲”更足。

目标引领方向,实干成就未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这是济宁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走在前列的自觉,这份自觉紧跟的是一曲曲笃定从容的发展旋律,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面,一份份沉甸厚重的“三农”答卷。

但,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济宁更多的努力在后头,一如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所述,“我们将继续统筹推进‘五大振兴’,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让农业更加高质高效、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绘就具有济宁特色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来源:凤凰网山东)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谢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