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周正杰
4月15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场发布会。济宁市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金融和基金保障组组长高冬青女士,市财政局工商贸易科科长范甲兵先生,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银行保险科科长李腾飞先生,市财信融资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丽霞女士,介绍金融基金聚力助企攀登,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开展助企攀登活动、加速制造强市建设,是济宁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自活动启动以来,全市金融系统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组建指挥部金融和基金保障组,以全市攀登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大政府资金、金融资源倾斜保障力度,全力全速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履行政府性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的职能,不断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为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在金融要素保障方面
一是全面落实攀登企业主办银行制度。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充分发挥金融助企攀登牵头作用,会同市人民银行、济宁银保监分局为全市863家攀登企业逐一明确主办银行并确定包保联系负责人,提供专属金融服务。自去年助企攀登活动开展以来,全市银行机构积极作为,截至今年3月底,为攀登企业累计新发放贷款127.38亿元,贷款余额267.51亿元,同比增加47.51亿元,同比增长21.59%。同时,结合金融辅导员入企服务机制,将重点攀登企业纳入金融辅导系统,“一企一档”提供定制化、精细化服务。目前,542家攀登企业纳入金融辅导范围,市县金融辅导队共协调贷款39.2亿元。
二是加快解决攀登企业金融诉求。依托济宁“惠企通”平台,建立攀登企业金融诉求全流程闭环解决机制,对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产业专班及驻企干部推送的金融诉求,分别纳入市县两级金融保障组管理台账,逐一列明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限期销号。同时,实行“日晒实事”工作机制,分银行机构、县市区两条线强化督导调度,条块结合、协同发力,全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截至3月底,首批402家攀登企业161项金融诉求已全部销号解决,累计落实信贷资金64.1亿元;今年新增攀登企业金融诉求已销号解决79项,落实信贷资金13.42亿元。
三是常态化组织攀登企业政金企对接。坚持“市级+县级”、“集中+专题”、“线上+线下”对接相结合,积极搭建融资便捷对接平台,按月开展攀登企业政金企合作对接,市县两级累计举办金融助企攀登系列政金企合作对接活动72场,推介企业项目517个、融资需求259.41亿元。组织26家银行机构与19家基金机构、11家银行机构与11家供应链核心企业分别签约,创新推广“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等融资模式,持续加大攀登企业融资支持。截至3月底,全市银行机构已为其中推介的349个企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155.75亿元。
四是针对性开展攀登企业金融服务竞赛。2021年,制定出台金融支持济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2条政策措施,将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纳入综合绩效考核体系,每月围绕制造业信贷投放、制造业结构优化等主要内容开展银行机构服务评价,推动加大信贷投放。今年,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制造业贷款增量增幅、攀登企业新增投放等主要指标,开展银行机构服务攀登企业竞赛活动,按月排名通报,按季表彰授旗,强化竞赛结果运用,引导提升服务质效。截至3月底,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647.96亿元,比年初增加81.37亿元、同比增加79.27亿元,增长14.36%、同比提高7.56个百分点。
在基金要素保障方面
为进一步发挥基金支持制造强市建设的积极作用,2021年11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对济宁市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机制进行补充完善的通知》(济政字〔2021〕70号),主要从五个方面调整优化基金政策,积极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
一是提高出资比例。政府引导基金对产业类子基金的出资比例由一般不高于20%提高到25%;对科创类子基金的出资比例由一般不高于25%提高到30%。
二是加大让利力度。自2021年起,基金在工商注册一年内投资的市内项目,市级引导基金让渡全部收益,其中可将不少于50%部分用于奖励基金管理机构。基金投资于市内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创新型项目,市级引导基金让渡全部收益。
三是放宽返投比例。将基金投资济宁市的比例,由不低于引导基金出资的2倍调整为1.5倍,基金所投资市外(含境外)企业将注册地迁往济宁市、被市内企业收购或其研发生产基地及主要功能性子公司落户济宁市的,可视为市内投资。
四是降低机构门槛。申请设立基金的管理机构实缴注册资本,由不低于1000万元调整为不低于500万元。科创类基金可视情况进一步降低。
五是鼓励社会资本回购。鼓励社会出资人购买引导基金所持基金的股权或份额,在参股基金工商注册之日起3年内(含3年)购买的,可以引导基金原始出资额转让;设立3年以后,引导基金与社会出资人同股同权,在存续期满后清算退出。
为了保障制造强市战略实施,2021年下半年,济宁市设立了市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县出资、国企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引导基金、母基金、子基金三级架构,实行有限合伙制,并委托市国投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基金架构上,由市县政府和市属国有企业共同出资,母基金规模20亿元,拟通过投投联动、投贷联动等吸引社会资本,累计形成100亿元的投资规模。母基金存续期10年,产业类子基金存续期一般5—7年,科创类子基金存续期一般7—9年。重点投向上,主要是支持市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同时设立科创基金,投资市内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创新型项目,重点支持制造业领域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具体围绕全市863家高成长性企业,聚焦“专精特新”、“瞪羚”和“单项冠军”等重点企业。
济宁国投迅速落实,一是全面调研基金需求。在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统筹调度下,基金保障组与各产业专班对全市863家攀登企业走访调研,共收集到93家企业股权融资诉求。济宁国投实时跟进、细化台账,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行闭环管理。初步筛选出50家A类优质企业纳入备投项目库,持续对接社会投资机构,研究设立子基金事宜。50家备投企业从产业分布来看,有高端装备企业17家,高端化工企业4家,新能源企业3家,新材料企业8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9家,医药企业6家,节能环保企业2家,纺织企业1家,重点聚焦济宁市“231+1”产业集群,助力制造业强市;从行业技术来看,涵盖“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5家、省市级3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3家、省市级12家,省市级瞪羚企业24家,项目企业成长性高,发展前景良好,在基金赋能下努力实现做大做优做强。
二是强化培训凝聚共识。在全市召开股权投资理论和实操培训会议,惠达公司、科创公司分别针对政府投资基金的政策和操作、私募股权投资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解读,之后又先后组织人员6次赴县市区宣讲高企发基金政策,提升各方共识,加快引导集聚金融和社会资本注入高成长性企业。
三是进行项目推介和机构签约。1月14日,市指挥部成功举办了济宁市高成长性企业投资峰会,邀请了近百家投资机构、基金管理机构及近百家本地企业参会。现场,高企发基金与中君资本、鲁信创投、天勤投资等12家子基金管理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拟共同发起设立高企发子基金,惠达公司、科创公司、投资中心等子基金管理机构也与拟投企业、投贷联动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与省新动能基金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扩大企业应急转贷规模;推动市国投公司与济南基金业协会合作协议签署,深化基金合作,吸引市外基金支持济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积极落地投资基金。截至目前,高企发基金设立子基金4支,在投项目4个,实现子基金规模46020.2万元。3月21日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第二次会商拟新设子基金6支,预计实现子基金规模23亿元。
在融资担保保障方面
市担保集团在1月28日率先完成市政府确定的三个“百亿”工程中的“百亿担保”目标,在保余额达到104亿元,比2021年年初新增93亿元,实现了“开门稳、开门红”,为全年工作打好了基础、争取了主动。2022年一季度新增担保业务47.22亿元,创历史新高;在保余额达到124亿元,预计再担保业务新增和在保规模在全省排名将保持全省第二、第三位次,累计担保170亿元,服务高成性企业167户,在保规模8.63亿元,充分发挥了政府性融资担保的增信功能,对破解高成长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起到了积极地助推作用。
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市担保集团根据《关于印发<济宁市金融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九项措施>的通知》(济金监字〔2022〕18 号),制定出台了接续转换、容缺办理、降低反担保、降费让利、优化线上操作流程、加强宣传和防范金融风险等七个方面的落实意见,并第一时间推出了政府性担保汇率避险“锁汇保”产品,帮助外贸企业及时锁定汇率规避风险,企业无需缴纳保证金和担保费即可办理,体现了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
下一步,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扛牢责任、创新举措、优化服务,不断强化助企攀登在金融和基金方面的支持,提高助企纾困解难工作能力,持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加强基金推介招商、推动基金精准投放、强化基金投贷联动,努力引导更多地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向全市“231+1”产业集群,助力高成长性企业发展。